血缘性组织的转型与改革

  • 缘起
    • 马来西亚乡亲,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成立了同乡会组织。本著乡亲们刻苦耐劳,富创业精神,在大马奠下了相当稳固的根基,并享有一定的地位。乡亲在政经文教领域,成就卓越,有不少乡亲企业家为大马上市公司之掌舵人,在政界也有不少杰出乡亲领袖,更在文化艺术文学领域皆有优异表现。
    • 马来西亚乡亲重教育,创办了中小学校无数,并且门户开放,上自师资,下至学生,容纳各界人士,秉承了乡亲办学的精神。马来西亚各大乡亲团体及青年组织,为鼓励更多年青同乡参与会务,另设大学助贷学金基金,每年颁发奖学金及贷学金予清寒学子,供其完成大学学业。
    • 即使许多的乡团组织为年青一群做出众多贡献,但随着时代日新月异,明显的一些乡团组织并不受年青一代的青睐,普遍上年青人都对乡团活动不感兴趣,更极少数愿意参与乡团组织。对他们来说,要参与社团组织的首要元素就是必须勾起他们的兴趣及与时代迈进。因此这一群新生代宁可选择活跃于一些青商会、宗教团体、娱乐团体或球类团体等,也不太愿意参与乡团组织活动。这样的现象让乡团组织在争取年青人的加入,与其他不同的社团相互竞争,陷入社团的“红海”漩涡中。
    • 其实很多人都认为,社团要吸引年青人的参与,就举办或安排一些符合他们喜好的活动不就行了吗?例如卡拉OK歌唱比赛、球类比赛等都应该可以提起他们的兴趣。然而,乡团在传承文化价值的工作上若把焦点放在这些时尚潮流的话,就会渐渐失去它原本的意义及精髓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乡团活动不该再一成不变,须懂得如何寻求创新。换言之,传承中华文化必须要有价值创新,在无竞争的情况下,仍能吸引年青人自动自发的参与乡团组织。

 

  • 价值创新,开创蓝海
    • 中国韩山师范学院潮学研究所的黄挺教授曾说过,要年青人参与活动,有兴趣的自然会来,没兴趣的就怎么叫也不会来。那么到底如何才能提起年青人的文化兴趣呢?事实上,“兴趣”与“价值”是相等比的,而价值就是年青人选择参加乡团的原因。要提高兴趣就要提高其价值;而要提高价值就需要有与众不同的“创新”。其实现今许多的传统文化作风都已渐渐朝向现代化,这是否是一种变像呢?传统价值还存在吗?这些都是一般乡团考虑到的问题。然而,要创新就是要违反常规,不断持续的创新才能保持价值,并吸引更多的年青人。乡团所该顾虑的应该是活动性质在乎能维护原本的文化精神,及继续的传承这精髓给下一代。
    • 所谓价值创新就是在与众不同中又要合情合理。要与众不同或跟其他人有不同之处,其实不是一件困难的事,只要其他人不敢做的你去做;同行业的若选择走左方向,而你就偏偏往右方向走,那就是与众不同了(或我们所谓的创新了)。乡团组织要转型就须作出与众不同的项目来吸引年青人的参与。我们所做的活动必须与时并进,才能符合年青人的洞察力,这也是笔者所谓的合情合理。
    • 然而,要做到与众不同又要合情合理,笔者建议必须先解决年青人在参与乡团时所经历的痛苦经验。举个例子,苹果产品有今天的成功,是不断地推出新产品,并持续推出崭新的商业模式,令市场眼前一亮。苹果产品ipad的推出,就是解决了两个买方经常遇到的痛苦经验。一是智能手机平面荧幕太小,无法清楚查阅文件存档,而这就得依赖手提电脑。但在使用手提电脑又遇到须长时间启动系统的问题。因此ipad就是在解决这两个痛苦经验所产生的产品,宽大的平面荧幕,加上触屏功能,容易随时启动,成功吸引了庞大的用户群,也抢占了全球60%触摸屏的产能。早期很多人参加乡团是因为乡亲们离乡背井,从中国过来南洋(马来西亚,经常受到欺压。因此乡团的成立可以让乡亲们团结在一起,互相照应,避免遭到欺压这痛苦的经验,这也是当时乡团成立的价值。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痛苦的经验(受到欺压)已逐渐不存在,也让乡亲们感觉不到参加乡团的目的或原因,现代的年青人更加无法了解及体会乡团存在的价值。
    • 再举个例子,现今中国古典乐器如二十四节令鼓、二胡等都以现代式的表演呈现,还融入舞蹈与其他不同的音乐元素。这样的另类呈现不但敲醒了沉闷的中国古典音乐,又不失其文化精神,也可以因此吸引更多人参与此文化艺术。另外,传承传统文化不单可现代化,也可生活化,从先人的一些生活习惯,慢慢演变成符合现代生活的节奏。就以吃团圆饭的演变为例子;早期的人喜欢一家人围绕着火炉享用团圆饭,并享天伦乐。此习惯慢慢演变到今天,其团圆意义还是存在,只是改为使用电子火炉或火锅式烹调来享用团圆饭。
  • 掌握“非顾客”
    • 在蓝海战略管理学里常强调寻找“非顾客”的重要性,这样才能成功脱离血腥的红海,开创无人竞争的蓝海空间。对乡团来说,不愿参与乡团活动或不愿加入会馆的年青一群就是所谓的“非顾客”。而要更系统化的探讨这些“非顾客”,可归纳他们为三个不同层次。
    • 第一层次非顾客可形容成“准非顾客”。这群非顾客抱着的心态是“要参加也可以,不参加也可以”,或可称之为“边缘”的年青人。笔者也把那些在事业刚上了轨道的年青人为第一层次非顾客。他们晓得乡团的存在,但始终就是缺乏一份参与感或归属感,也感受不到乡团的价值所在。因此,要掌握这群非顾客,就得拟定正确的管道,让他们了解乡团的价值及意义。除了诚意的邀请他们出席乡团的活动,也须让这些非顾客体会到他们参与的重要性及有利于他们的原因如广阔交流等,这也解决了他们痛苦的经验(缺乏交际平台),并提高他们的参与感及对乡团的归属感。
    • 乡团的第二层次非顾客可形容成“拒绝性非顾客”。这群非顾客晓得乡团的存在,也常被邀参与乡团的活动,但就是不愿意参加。这些第二层次非顾客大都介于20至30岁的年青人,而他们不参加活动的原因总离不开两大理由,第一是“没有兴趣”。乡团所举办的活动根本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同时也无法激发他们的参与感。要应对这群非顾客的难度会比较高,乡团须将他们分类,再分析他们不参加活动的原因及所遇到的痛苦经验,从而拟定创新的对策或配合他们兴趣的活动来吸引他们的参与。另一常见的理由就是“没有时间”,也是这群非顾客推辞邀请常用的理由。对此,乡团可尝试寻求他们的空间及安排特定的节目来配合他们的时间。只要不干扰他们日常的行程,想必他们也不会拒绝诚意的邀请。对笔者而言,只要可以找到其真正的价值,时间已不再是一个问题了。
    • 乡团的第三层次非顾客可形容成“未探知性非顾客”,也就是说他们是不知道有乡团活动的一群,这些很多属于中学生或一些不太活跃的大专生。要应对这群非顾客就比较简单,只要加强宣传工作,及更积极性的推广,要他们参与乡团是指日可待的。
    • 要成功掌握这些不同层次“非顾客”,乡团就得不断的创新,朝向现代化、生活化的方向迈进。一些太古典、深奥的文化名词在现今明显不管用了,新生代喜欢有创意、有深度的文化造诣。举些例子,一些宣传文化艺术的名词可以大胆尝试符创意的表达词句,如:“孔子上太空漫游”、“天神放假了”等。除此之外,一些中国寓言故事也大可尝试卡通化,以吸引小孩的注意力,让他们在观赏卡通之余,又可了解寓言故事所带出的正面讯息。

 

  • 结论
    • 马来西亚乡团要迈向蓝海之路,除了以维护和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为前提,也须迎合时代的节奏,与时并进。于丹的《论语》之所以那么受欢迎,就是因为在她的解读中,已由严肃的伦理和政治经典,变成鼓励人们知足常乐,不要关注他人,做好自己的事情就是了。根据调查显示,在1万零732位受访者中,高达83.6% 认为,中国有必要学习西方的营销技巧来推广中华文化,西方国家在影响全球人融入西方节日的工作上明显比东方国家来得成功及普及化。再举个例子,中国语言的传播发展也表现了创新的一面,从早期的文言文,逐渐将之白话,成为容易明白的白话文。之后更做到老少咸宜,将之转换成漫画,增添娱乐感。而如今已变成普及化,通过短片的方式传遍世界各地。总括来说,传统文化精神固然重要,不过文化价值的创新更是不可忽略,以确保中华文化美德继续传播,更加发扬光大。